策划报告更多>>

报告 | 2025年度中国直销87家企业发展报告

2025年的钟声已然敲响,对于过去的2024年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详情】

全媒体矩阵

当前位置:本质视点 >深度观察

微商后遗症?17位宝妈销售“防弹咖啡”被判刑!

发布人:本小点来源:本质视点 发布时间:2025-08-26 10:06:37

2025年6月25日,山东省济宁市高新区法院对一起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作出重审判决,18名被告人因销售含有违禁药物的“吻瘦防弹咖啡”(又名“kiss so”“纤so坊”防弹减肥咖啡)而被判处刑罚。这些被告人中,除一名90后男性外,其余17人全是生育后希望通过微商补贴家用的“宝妈”。案件核心人物茹某婷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250万元,其他5名主要销售人员被判处五年至十一年不等有期徒刑,另外12人则被判处缓刑。


公开报道显示,这些宝妈从上家购进减肥咖啡,通过微信朋友圈、美容店等渠道进行销售。结果,产品中被检出添加了国家明令禁止添加的药物西布曲明和酚酞。这些宝妈被告人在庭审中普遍辩称自己主观上并不清楚咖啡含有有毒有害成分,她们最开始是自己有减肥需求,喝了该咖啡觉得效果不错,才购进售卖。同时还推荐给自己的婆婆、妹妹、闺蜜等亲友:“要是知道里面含毒,不会自己也喝。”


关于这个案件,读者看法不一。“自己也在喝”的说法让很多人认为该案中的销售人员并不清楚产品的危害,这个量刑有可能过重;但更多人则提出,减肥产品中非法添加的案件早有先例,销售者理应对产品作出全面了解,“不知情”不是逃避法律责任的借口。


这些宝妈加入微商想通过分销产品挣钱贴补家用,可能没想过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实际上,微商模式主打让效果立竿见影的爆款模式,很多产品都曾被质疑违规添加。结合近期有专业打假团队紧盯保健品领域的案例来看,无论是微商、电商还是直销从业人员,自己都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本质视点分析了此案详细内情,看看可以给从业者带来哪些启示?


六人被判实刑


2019年底,黑龙江男子张洪伟通过微信群添加茹某婷的微信,并向其推销“吻瘦”防弹咖啡。张洪伟声称这款产品在国外卖得很好,鼓励茹某婷试用和销售。茹某婷曾索要检测报告和营业执照,但张洪伟发来的图片模糊不清,此后也未提供清晰版本。


从2020年初开始,茹某婷通过新浪微博账号和微信朋友圈发布该咖啡的广告,广告资料是自己写的文案以及张洪伟提供的产品介绍资料。2021年下半年,张洪伟称公司推出了新产品“纤so坊”,效果比原来的kiss so咖啡更好。咖啡的外包装每几个月就会做微调,加上“新升级”“生酮”“抗糖”等字样。


根据茹某婷的供述,2019年底至2021年间,她共从张洪伟处进货约800箱,价值300多万元货款,赚取了三四十分的利润。法院查明,茹某婷向下线张某焕销售咖啡164万余元、向许某田销售54万余元,向王某平销售33万余元、李某丽销售22万余元,向戴某云销售18万余元,共计293万余元。这5人又分别向各自下线共12人销售上述减肥咖啡。


2022年2月,案件出现转折点。当一名被告人将该减肥咖啡放到拼多多平台售卖时遭遇索赔,随后产品被举报到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人称食用后出现口干、心慌、恶心、呕吐等问题。济宁市高新区市场监管局进行抽检后,发现产品含西布曲明成分,随即将案件线索移送高新区公安分局。


公安机关委托青岛谱尼测试有限公司进行检验,从扣押的“kiss so”“纤so坊”防弹咖啡中检出西布曲明、酚酞成分。2022年6月16日,茹某婷在山西晋城家中被山东警方抓获归案。


2024年5月6日,山东济宁高新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茹某婷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250万元。其下线张某焕等五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十年、六年、六年、五年,并处相应罚金,其余12名下线则被判处不同年限的缓刑,并处罚金。


该案一审宣判后,被判实刑的六人不服提起上诉,济宁中院发回重审。2025年6月25日,重审与原审几无差别,依然维持了原一审的刑期和判决。六人再次上诉至中院,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审理中。


爆雷咖啡仍在售


本质视点发稿当日,检索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发现涉案品牌的咖啡仍然在售,有消费者购买后评价该产品“效果真是绝了”。

*各大电商平台相关产品仍在售。


据该案件资料,涉案款“吻瘦防弹咖啡”中检出两种国家明令禁止添加的药物成分:西布曲明和酚酞。


西布曲明是一种减肥辅助治疗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食欲,增加饱腹感,从而降低食物摄入量。但是这种药物有严重副作用,包括增加心脏病的风险,会造成心率加快、血压增高,严重时可导致中风甚至死亡。正因为减肥治疗的风险大于效益,2010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国内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2012年3月,西布曲明被列入首批《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


酚酞是一种刺激性泻药,曾用于治疗便秘,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肠道功能依赖等问题。2021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停止酚酞原料药及其制剂在我国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注销药品注册证书。


这两种物质因为能实现快速减肥的效果,被不法分子当作各类减肥产品的“绝佳”配料,伪装成咖啡、胶囊等形式进行销售。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这些产品,不仅可能遭受经济损失,更可能面临严重的健康风险。

*相关案件中关于涉案产品的检测信息。(截图自裁判文书网)


值得注意的是,案涉咖啡包装标识看似正规,标有品名、产品类型、配料表、食用方法等信息。但其标注原产地为台湾;生产单位为台湾比特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地址为台北市北京路6段52号。商家并未提供完整的进口商品资质。一些包装还标有“太平洋保险承保”“阳光保险承保”等字样,信息真假难辨。


量刑标准争议


本案被告人被认定的罪名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的罪名。该罪的构成需满足以下四个要件:


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本案中的18名被告均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犯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食品中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仍进行销售。本案的争议焦点正在于被告人是否“明知”咖啡中含有西布曲明和酚酞。


犯罪客体:侵害的是双重客体,既违反了国家对食品卫生的管理制度,也危害了不特定多数人的身体健康权利。


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


“明知”的认定标准是什么?本案中,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主张“主观上不明知”而不构成犯罪。然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对于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中的“明知”,规定了五种情形,其中第二种情形为:“没有合法有效的购货凭证,且不能提供或者拒不提供销售的相关食品来源”。


法院认定被告人“明知”的依据主要包括:各被告人不具有相应的经营资质,购进咖啡时未对来源进行有效核实,提供的生产许可证、报关单等材料模糊不清,生产厂家、配料表等信息不真实,案涉咖啡均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销售,没有合法有效的购货及销售凭证,无法证明其合法来源。此外,部分被告人明知他人食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甚至被查处后仍继续销售,这也成为认定“明知”的重要因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量刑分为三个档次: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案中,茹某婷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250万元,属于适用了“特别加重刑”的情形。法院考虑了以下因素:销售金额特别巨大(茹某婷一人销售金额就达293万余元),涉及范围广,含有多种违禁药物成分,部分消费者食用后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也不得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这意味着这些被告人将来从事食品相关行业的资格将受到严格限制。


“不知情”非免责理由


本质视点在检索与本案相关的信息时发现,类似的减肥咖啡爆雷案件不在少数。


2022年,苏州市相城区检察院提起公诉,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被告人徐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两年,并处罚金5万元;判处被告人顾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4万元。两名被告通过网店销售含西布曲明成分的减肥咖啡。


2025年5月,兰州警方破获一起特大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打着轻松减肥旗号的瘦身咖啡,实则添加了有毒有害违禁成分西布曲明,销往全国28个省区市,涉案金额达1500多万元。


为何类似案件屡禁不止?其背后的原因亟待深入剖析,而警钟也须长鸣。


微商模式以其灵活的就业方式给了很多人难得的就业机会,但灵活性不等于豁免权,哪怕是自己朋友圈中的销售行为,同样受到国家严格的法律约束;同时也提醒着消费者,警惕“快速见效”的产品宣传。


本案中,宝妈们最普遍的辩护理由是“不知道自己卖的产品有问题”“自己也在喝”,但法律认定的是“应知”和“明知”。作为销售者,负有审查产品合法来源的义务,“不懂”“不知道”无法免除法律责任。法律默认你进入了这个行业,就必须了解并遵守这个行业的规则。


广大从业者在代理或销售任何产品,尤其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之前,必须要求提供并核实对方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若是生产商则需《食品生产许可证》)。销售食品,必须要求对方提供第三方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重点查看报告是否含有国家明令禁止的成分(如本案中提到的西布曲明、酚酞等)。


为避免购买到类似的有毒有害减肥产品,消费者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警惕“神奇效果”:对那些宣称“快速瘦身”“无副作用”的减肥产品要保持警惕。减肥没有捷径,任何声称能快速减肥而不需要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的产品都可能含有违禁药物。


查看产品资质:仔细检查产品的生产许可证、检测报告等信息。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的资质证明要保持怀疑态度。


注意身体反应:食用产品后如果出现口干、心慌、恶心、呕吐、失眠等不良反应,应当立即停止食用,并保存好可疑食品样本。


及时投诉举报:发现身体不适或怀疑产品有问题时,可通过拨打12315、向公安机关报案等方式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本网站未标有“原创”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

1/1 页

相关新闻:

评论专区:(所有评论)有0条评论

用户名:

标  题: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示本网站同意或支持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