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报告更多>>

报告 | 2025年度中国直销87家企业发展报告

2025年的钟声已然敲响,对于过去的2024年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详情】

全媒体矩阵

当前位置:本质视点 >深度观察

谁在买减肥产品?消费人群特点与产品趋势

发布人:本小点来源:本质视点 发布时间:2025-07-21 11:11:52

作者-陈杰

来源-本质视点

当“健康中国”战略深度落地,体重管理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与市场重构。

2024年国家16部委联合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将科学体重管理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核心议程;与此同时,千亿市场规模背后,是年轻消费力量崛起、合成生物技术突破以及个性化健康管理需求爆发的三重驱动。

当前市场正处于关键转折点:从“体重数字焦虑”向“代谢健康优化”跃迁,从粗放式产品竞争升级为“科技+服务+生态”的全维度博弈。企业面临的不仅是增长机会,更是生存逻辑的重构,未来五年,决胜关键将聚焦三大能力建设:代谢机理的深度解析能力、全生命周期需求覆盖能力、监管合规与科技创新的平衡能力。

本质视点基于体重管理产业链全环节数据,深度解析中国体重管理市场的发展趋势。

01

中国体重管理市场规模与政策环境


市场规模与增速

据Grand View Research、FDL数食主张、头豹研究院等机构的综合数据显示,近年来, 全球及中国的体重管理市场均展现出显著增长趋势。2025年中国体重管理市场规模预计达3260亿元, 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稳定在15.8%, 这一增速在全球健康产业中位居前列。全球市场占比从2020年的12.5%提升至2025年的18.3%,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

市场细分方面,代餐类产品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占体重管理市场的55.9%,2017-2023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6.34%。营养补充饮品和减重膳食补充剂也表现出强劲增长,近十年(2015-2024年)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9.1%和9.4%。

政策矩阵发布

2024年是中国体重管理政策密集出台的一年,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连续发布多项重要政策。这些政策构建了从预防到治疗、从大众教育到专业指导的完整政策体系,推动行业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产业链结构

中国体重管理食品产业链已形成完整的上中下游体系。

上游是原辅料及耗材,包括动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原料及其产物、医药原料等。关键原料可分为四大类,能量控制类:白芸豆提取物、海藻提取物、茶多酚等;代谢调节类:左旋肉碱、柑橘多酚、黑姜提取物等;营养强化类:乳清蛋白、支链氨基酸等;药食同源类:桑叶、荷叶、茯苓等。

中游是生产加工及品牌运营,主要企业类型包括国际品牌,优势在成分专利和科研背书;本土新兴品牌,擅长口味创新和快速迭代;保健品品牌,保健功能宣称合规性强;传统食品品牌,供应链成熟;药企跨界品牌,药食同源信任背书强;垂直平台品牌,用户数据精准匹配。

下游是终端销售渠道,线上渠道包括社交电商、内容平台、自有APP等;线下渠道包括药店、商超、便利店、合作门店等。目前,线上销售渠道已成为市场主导,占比超过60%,其便捷性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线下渠道中,药店和高端健身房是专业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而商超和便利店则更适合大众化产品。

02

不同代际消费者对体重管理产品的消费态度


随着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与健康意识日益增强,中国消费者在健康领域的投入持续增长。在体重管理方面,数据显示,36%的网民自认超重,70%具备体重管理意识。虽然超过90%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健康食品替代饮料或零食,但仍有超七成人群反映实践过程中存在困难,体现出“知易行难”的特点。

中国体重管理产品的核心消费群体呈现年轻化特征。其中,“95后”表现尤为活跃,他们在此类产品上的支出占比高达62%,远超出整体人群均值约40%。从消费者画像来看,女性用户占比超过半数,主要集中居住于一线及新一线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对体重管理产品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偏好代餐、仪器设备和减肥茶等产品;男性消费者则更聚焦于增肌与减脂类产品。

而由于生活方式、代谢变化和健康目标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也呈现出个性化的需求和消费行为特点。

少年儿童(6-12岁)

体重问题:肥胖问题逐渐凸显,主要原因是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缺乏运动或遗传因素。

管理需求:以维持健康体重增长为目标,避免过度肥胖或营养不良,同时保证充足营养支持身体发育。

消费特点:家长是主要决策者,但儿童会通过情感诉求影响购买;偏好健康趣味零食、营养强化饮品;家长最关注安全性和营养性;典型产品如添加营养素的儿童奶昔、卡通造型谷物棒。

青少年(13-17岁)

体重问题:肥胖率较高,部分因减肥不当出现营养不良或饮食失调。

管理需求:平衡营养摄入与能量消耗,肥胖青少年需在医生指导下适度减重。

消费特点:追求潮流新品,受社交媒体和网红推荐影响大;偏好代餐、功能性饮料、运动营养品、控卡甜品;品牌辨识度高,注重产品颜值和功能性;典型消费场景为学校午餐替代、运动后补充。

中青年(18-59岁)

体重问题:肥胖率较高,尤其是腹部肥胖,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管理需求:在工作和生活压力下保持健康体重,部分人群有塑形或增肌需求。

消费特点:18-35岁注重品质生活,愿为健康、便捷和教育投入;36-59岁更关注家庭需求,偏好高性价比产品;偏好快捷代餐、轻卡食品、功能性食品、定制化套餐,典型产品如控卡正餐、蛋白棒、代谢调节饮品。

中老年(60岁以上)

体重问题:基础代谢率下降,肌肉量减少,脂肪增加,易出现肥胖或营养不良。

管理需求: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维持健康体重,预防慢性疾病。

消费特点:注重实用性和健康,偏好熟悉品牌;对价格敏感但愿为健康溢价;偏好易消化食品、三高管理类、传统养生品;典型产品如银耳多糖饮品、药膳配方代餐。

03

体重管理产品创新趋势


在新需求和新技术驱动下,体重管理食品领域正迎来蓬勃创新,产品品类与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当前主流品类包含代餐类与功能性食品,适用于快速减重、日常饮食替代等多种场景。其中,代餐类占据中国市场半壁江山以上。近十年来(2015-2024年),减重膳食补充剂和营养补充饮品的年复合增长率领跑行业增速。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体验与健康关注度的持续提升,体重管理食品作为健康饮食的重要载体,其相关产品正加速向更广泛的使用场景渗透,推动着功能设计与消费场景的协同进化。

产品形态持续创新。在选择功能食品时,消费者优先关注的核心要素包括:服药剂型的便捷度、实际效果与产品便携性。这一消费偏好也深刻影响着体重管理领域的产品形态创新,整体呈现出“零食化”、“便捷化”、“即时化”三大趋势,以满足日益多元的需求与生活场景。

零食化:蛋白棒、控卡饼干等形态的兴起,精准填补了消费者碎片化场景下的体重管理需求,实现随时随地轻松享瘦。

便捷化:独立小包装、吸嘴自立袋等贴心设计,极大提升了产品的随取随用便利性,无缝融入快节奏生活。

即食化:得益于冷链技术的突破性提升,控卡正餐在口感与风味上已无限接近家常菜标准,解决了追求健康饮食时的美味体验问题。

功效从单一减重向多维度延伸。科技进步不断深化人类对营养补充及代谢机制的理解,推动体重管理产品功效边界持续扩展。产品的核心价值已超越单一减重目标,基于新机制开发的多维度功效,如食欲抑制、代谢提升、营养吸收阻断及脂肪燃烧等,正加速涌现。

在功能性成分应用层面,科学与需求深度融合,天然代糖、药食同源原料、植物提取物、超级食物及益生菌等天然、功能性成分,凭借其科学支撑与消费者认同,已成为体重管理配方创新的主流选择。

目前体重管理产品具体创新路径聚焦三大核心策略:

1)能量摄入与吸收调控

降低糖分摄入:广泛应用阿洛酮糖、赤藓糖醇等高甜度、低热量天然代糖替代传统蔗糖。

优化脂肪选择:采用中链甘油三酯油(MCT油)与结构脂质等新型植物性脂肪替代品,优化代谢路径。

抑制淀粉、脂肪消化吸收:针对性应用α-淀粉酶抑制剂(白芸豆提取物)及脂肪阻隔剂(壳聚糖)等成分。

2)新陈代谢效率优化

激活基础代谢:利用黑姜提取物(含生姜酚)、柑橘多酚等成分提升代谢率。

构建肠道微生态平衡:通过特定益生菌菌株与益生元的协同配方改善肠道健康。

促进脂肪分解与氧化:关键应用茶多酚(EGCG)、葛根素等成分靶向激活脂代谢。

3)营养支持与结构重塑

支持肌肉合成:强化应用高生物价乳清蛋白及优化支链氨基酸(BCAA)配方。

健康增重导向:采用复合碳水化合物(如慢消化淀粉)与必需脂肪酸的精细化组合策略。

保障微量营养:精准强化关键维生素与矿物质,确保体重管理期间的全面营养供给。

个性化体重管理向“精准干预”跃迁。当前,体重管理对众多消费者而言仍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消费者在践行过程中感到并不轻松,普遍面临效果难以显现、缺乏持续支持与系统性指导等核心痛点。与此同时,个体的独特差异,比如体质特征、生活方式习惯、心理状态以及整体健康状况的不同,也使得消费者在体重管理上的具体需求和身体反应大相径庭。

为有效应对这些高度个性化的需求,一批创新的定制化服务应运而生,致力于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体重管理模式,赋能用户进行更科学、高效且易于坚持的体重控制与管理。

基因检测驱动的精准营养:通过基因检测深入解析个体特质,并据此量身定制营养包,实现“一人一方”的营养干预。

AI赋能的智能硬件普及:AI技术在体重管理硬件中快速渗透,例如智能体脂秤的市场普及率已高达45%。这类设备显著提升了基础健康数据的采集效率与精度,为个性化分析奠定基石。

全面化的数字工具支持:专业APP提供涵盖饮食、运动、作息等多维度的个性化方案,并融合数字化教练服务,为用户带来伴随式指导与互动支持。

药食同源创新,东方智慧赋能体重管理。中医药历经数千年的实践与沉淀,在肥胖的病因辨析、治则治法及方药运用上,已构建起一套完备而独特的理论体系。如今,伴随着国民对中医养生理念认同感的显著提升,药食同源市场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期,相关体重管理产品的需求更是呈爆发式增长。

未来融合了药食同源理念的天然成分,将更深度、更广泛地融入人们的日常饮食与专业体重管理产品矩阵,以此精准适配多样化人群与多元化生活场景的健康诉求。

这一融合趋势主要体现在三大创新方向上:

古方今用,配方升级:将经典草本智慧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赋予传统配方新生机。例如,控卡咖啡,创新性地融合具有控卡潜力的绿咖啡豆精华、调节代谢的桑叶提取物等成分,打造兼具口感与功效的时尚饮品。

技术赋能,效能跃升:运用前沿加工技术,最大化释放天然成分活性。采用超微破壁技术对原料进行处理,显著提升其中有效成分的生物可及性与吸收效率,让养生效果事半功倍。

场景细分,精准触达:深度洞察不同人群与场景的特定需求,开发针对性解决方案。如专为女性群体打造的营养植物蛋白奶昔,精选药食同源成分,兼顾营养补给与轻盈体态管理,满足当代女性的快节奏健康需求。

综上所述,中国体重管理市场正蓬勃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背后既有着政策环境的有力支撑,也离不开代际消费者态度转变所带来的新需求拉动。从市场参与者对产品形态的持续创新,到功效从单一减重向多维度拓展,再到个性化体重管理迈向精准干预新阶段,以及药食同源创新这一东方智慧赋能的亮点涌现,这一行业的创新趋势呈现出多样化、深入化的发展特点。

这些创新不仅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健康体重管理的需求,还为整个行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在科技、文化与健康理念的交织影响下,中国体重管理市场有望迎来更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局面,持续为人们的健康生活助力。

关键词:减肥  

【免责声明】本网站未标有“原创”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

1/1 页

相关新闻:

评论专区:(所有评论)有0条评论

用户名:

标  题: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示本网站同意或支持其观点。